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:30-21:00
来源: 广州市育才实验香江国际部 编辑:佚名
在居家抗疫期间,学生不仅要线上学习,也要学会建立与抗疫状态相匹配的生活方式。在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科知识的同时,我校国际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居环境和家庭资源,进行劳逸结合的居家劳动实践。
我校国际部的学生在这段时间里,积极参与勤做家务劳动,这些家务劳动不仅仅是一项任务,也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劳动的观念、良好的日常劳动习惯,培养劳动精神。既锻炼了学生自理自爱自立的生活方式,又助于调节学生大脑不同区域的负荷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。所以在这段时间里,国际部学生们纷纷参与家务劳动这项课程,去体验劳动过后的成就感以及为各自的家庭尽一份力。而家人也为他们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这些瞬间。
十年级预备班 马睿盈同学
马同学尝试起了制作烤排骨。虽然看似简单,但是这却是个挺难的活儿。要做到腌制入味的同时火候也要恰到好处。她用着娴熟的手法,将一块块排骨腌制入味,随后放到烤盘上,再送入烤箱。等待良久,这美味的排骨就制作完成。闻着香气四溢,吃起来油星四溅,虽然过程复杂,但却有了一次体验与收获。
十年级预备班 颜学婕同学
同学们在疫情期间有试着做甜点吗?看样子颜同学正在做草莓蛋糕,手握着打泡器,将盆里的蛋黄与面粉相互搅拌,紧贴融合在一起,相信当这个蛋糕出品的时候,肯定会多一种努力的味道。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,都能让自己有一份成就感与幸福感。
十年级预备班 陈嘉隽同学
疫情期间,待在家中等吃等喝指数无趣,还不如与母亲,抄起手中的厨具,一起做出美味温馨的食物。陈同学正用着熟练的手法做着煎饼,每一个步骤都是很有条理,不急不慢,在面饼一侧添上果酱,叠加、对折合上、出锅,最后再与妈妈共同欣赏、品尝自己的成果,不知不觉中,发现自己的成长。
十年级(1)班 文海鑫同学
文同学正在和面,这用来做的是油泼面条,在这个烩面的过程中,从文同学认真的神态和娴熟的动作中,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对和面的制作过程中的精进与讲究,力道、水量、耐心度都需要恰当把握。等繁琐的步骤到最后形成面条时,再吃上自己的成果,一定也是十分自豪吧!
十年级(1)班 龚嘉乐同学
在家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,也许是因为长时间吃父母做的饭菜,总觉得该做些事情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,于是内心中便涌出了做菜的想法,龚同学决定自己下厨给家人吃。他准备好了一个洋葱,和一些里脊,打算做一个洋葱炒里脊。他细心的将洋葱炒里脊的调味料、用量、火候,所用的时间全部记在脑海中。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饭,不管菜是多或少,餐桌上的一切总是恰好的。
十年级(1)班 刘宇王飞同学
刘同学在假期中想要突破自己,尝试着制作纸杯蛋糕。他按照食谱以及自己的理解,循序渐进,一步一步来。他努力的将每个步骤都做的完美,防止产生疏漏而导致蛋糕的制作失败,最后的成品也看得人垂涎欲滴。他微微上扬的嘴角,得意的微笑,想必也是对自己的手艺感到很肯定认同吧!
十年级(1)班 苏彦珩同学
苏同学尝试着制作西式早餐。主要配料就是蛋和肠。首先在锅中倒油,待油发出“刺啦啦”的声音时,蛋和肠便可下锅。霎时间,厨房里飘香四溢,家人都夸赞香极了。待鸡蛋煎至熟透,香肠开始变焦,最后的黑胡椒便可登场。撒上黑胡椒,这朴实无华的早餐就能装盘上桌了。
十年级(2)班 潘麒安同学
潘同学认真的眼神,硕大的身姿,看上去十分的沉着厚重,在同学的印象当中几乎都是以一个巨人一般的模样出现,但正所谓: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。也许是因为平时在家时间不多,且难得有这么长的时间能陪伴在父母的身边,便要求承包所有的碗碟,独自洗碗。真可谓是张飞穿针,粗中有细,他在洗碗过程中十分耐心细心,把碗碟洗得没有一点痕迹,最后对自己的成果十分满意!
十年级(3)班 冯振兴同学
冯同学在这个紧张的特殊时期里,他合理利用空余时间,锻炼身体以及协助父母拖地,浇花,炒菜等家务劳动。现在会做家务的男孩越来越多,从他的行动中,看出他真是一个全能男孩!在这段时间的丰富体验中,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夸奖与老师同学的赞许。
十一年级(1)班 胡宇滨同学
胡同学以前说过自己一直都会做饭,并且味道也很可口。在学校跟同学相处得很融洽,尊敬师长,在家里也是很孝顺懂事的。或许是因为饭菜比较丰盛,碗碟都堆积得满满的,他耐心地将每一个碗,每一双筷子,每一个碟子都刷得干干净净。做家务的男生,总是最帅的!
十一年级(1)班王培荣同学制作菜肴
这是一盘简单的鸡蛋与肉的碰撞,但却是一种复杂的爱。王同学用实际行动为家人炒一盘菜,从色相看出他动手能力也是极强,炒鸡蛋用的火候恰当好,辣椒作为伏笔去点缀着,味道一定很好,正所谓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。
劳动既是人的天性,也是人成长的载体,还是人健康的基础。“生活是的老师”,“家庭是最亲近的课堂”。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源于居家、基于居家、高于居家。要建立居家劳动实践指导的家校共同体,形成加强居家劳动实践、建立良好居家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家校协同共育的指导机制。